过完年了,耳鼻喉科医生David刚想松一口气,却因为几条新闻委屈的痰气上涌,差点一口气背过去。
每逢佳节,都是David忙到哭的的时候,因为很多人在开心吃大餐的时候难免会吞下一些不该吞的东西。然而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什么都越来越透明化,一些特殊案例也被拿出来作为“吸睛”法宝,大肆传播。
比如最近爆出的天价拔鱼刺事件和耸人听闻的“鱼刺卡住大动脉出血致死”等新闻,在David看来,必然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患者到了医院就会纠结“我不会也卡在主动脉上了吧?”“卡在里面不会发炎了吧?”医生百般解释也未必能疏解;二是患者认为拔个鱼刺就要收几千块,医院乱收费、医生没道德,在脆弱的医患关系上再添一把火。
填不平的沟:医患信息强弱不对等
David说,一个医生要经过多年的正规医学理论教育、实践操作、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doctor。这样,医生便处于医学知情者的优势地位,而患者群体却由于医学知识的缺乏不得不处于不知情的劣势地位。
这种专业知识不对等造成患者对医者一是盲目信任,二是缺乏理解。同样拿拔鱼刺来举例,如果鱼刺只是卡在口咽部,那医生一手用压舌板压住舌头,一手用镊子就能夹出来。这样一个操作,北京三级医院收费标准是20元;如果鱼刺是卡在食道里,还靠近主动脉,稍迟取会形成脓肿穿破主动脉出血而死,要全麻加食道镜手术才能取出来,而且手术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患者当场死亡。如果是这种情况,几千块也不足为奇。所以说,没把信息准确透明地传达给患者和外界,满足患者和外界最起码的知情需求,一旦出了问题,医院和医生立刻就会被口诛笔伐。
面对媒体的议程设置,医疗行业是“弱势群体”
医疗本身就是民生,没有医生,我们的生命和健康就没法保障,与医疗相关的话题自然备受关注,是媒体的最爱。很多医疗相关的新闻,都被媒体揪住一个点狂轰乱炸。著名的“湘潭羊水栓塞门”,记者最初就是这样写的:“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却再也没有了呼吸。而本应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只留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士在吃着槟郎,抽着烟。”
看了这样的新闻,有何感想?恐怕大多数读者都会认为这里是黑恶势力控制的犯罪现场。这和另一篇《天价拔鱼刺,反映的是医疗道德缺失》的新闻有异曲同工之妙。医院出了问题,媒体批评报道,网友肆意发泄不满,再加上“医闹”,在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围攻下,医院和医生完全是弱者。
前几天,有一篇名为“医疗机构不改变态度 “互联网+医疗”就没有未来”的文章称,东软一款名为“大象就医”的移动医疗App客服因为“医院号源不足,用户无法通过App挂号而遭受无端谩骂”,App和医院还真是委屈。明明是国家、政策、体制等等的综合问题,凭什么就单把屎盆子扣在医院头上?
医院普遍缺乏危机公关意识,任由负面情绪累积
自古以来,医疗行业的从业者都自视甚高,医不叩门,“生病了自然会来找我,我没必要与你们纠缠”。但是事实是,有了突发事件,医院越不发声,媒体就会越感兴趣,通过各种线索评出大概,或偏听偏视,甚至主观臆断,对细节进行夸大,让医院最终有口难言,成为众矢之的。
三人言成虎。在当前移动媒体高度发达兼影响力巨大的时代,医院正确认识媒体是处理好危机公关的第一步。突发时间后第一时间给媒体真实的的信息,防止错误信息传播。一旦错误信息大肆传播,就会给社会和患者造成先入为主的观念,以讹传讹。
72小时黄金时间。与媒体沟通是要保持坦诚,实事求是地告知真相,哪怕医疗机构的行为确实有误。有研究指出,给出真实情况的时间不宜超过72小时。医疗机构在平时也应该成立突发事件、医患纠纷的应急预案。接到投诉后立即调查,了解真实情况,经医院专会讨论得出初步结论,指派专门发言人接受媒体采访,告知真实情况、知识普及和医院的处理方案。
媒体社群互动。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和互动,媒体本质是要将事实挖掘给大众,缺乏医院信息并不能阻止一篇报道的成型,媒体反而可以通过线索和患者意见来完成,但是在采集信息时收到医院方面的障碍来解释院方信息缺失,字里行间就表达了反对意见。相反,如果说能在微信群中保持和媒体的良好关系,媒体在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也会主动帮医院“挡枪”。笔者一位记者朋友,就说自己在采访医疗新闻的时候,如果医院能够及时给出事实,安抚患者,那么后续如果患者再来投诉医院,大多数时候他都会拒绝,毕竟谁都希望医患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