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毕盟留学:美国东亚研究方向申请总结

  • 发表时间:2016-06-23 09:55 | 优美女人网 | 点击数:
  •   基本信息:

      北京大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

      日本早稻田大学(双学位)国际关系方向

      GPA: 北大3.60 /4.00,早大3.83 /4.00

      TOEFL: 117

      GRE: 156+168+4.0

      实习:新华社、国家汉办、地方政协

      科研:无突出成果

      活动:北京市、国家级英语演讲比赛奖项若干、乱七八糟的校内外活动经历若干

      AD/Offer:

      Columbia University ($6,000)

      Duke University ($20,000)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it-List转正)

      Final Decision: Columbia University

      申请季结束很久了,从去年8月正式着手准备,到1月15日提交完最后一份网申,再到2月17日凌晨一点收到哥大的offer,中间似乎满满都是焦虑和痛苦。而如今办过签证、订好机票、交完了毕业论文,再回头去看那段日子,却只觉得处处幸运。总结起来,痛苦大概是来自懒散和拖延,而幸运则幸运在,自己始终坚持了喜欢的方向。

      1. 成绩是最“硬”的实力

      美国硕士申请要准备的东西非常多,大抵可以分为两类:GPA、托福、GRE,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硬实力”,而诸如实习和活动经历、PS、essay、推荐信等等没有统一评判标准、只能“公道自在人心”的材料,就算做“软实力”吧。

      申请时常听说和看到的鸡汤案例是,学渣也能进牛校,GT不高一样上top 10,云云。但私以为,GPA、GT是最基本的实力证明,如果这些都拿不出手,那就只能从PS、实习等其他方面另辟蹊径,而这“蹊径”必然不好走。既然阳关大道可以顺顺地走下去,为什么要颤颤巍巍地去过独木桥呢?所以,GPA、GT还是能高就高。至于其他“软实力”,与其做孤注一掷的赌资,不如成为高成绩的猛虎之翼、锦上之花更为稳妥。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触,是因为自己就在成绩上栽了跟头。大一的时候冥顽不化,每天痴痴傻傻浑浑噩噩,把GPA混得一塌糊涂。到了大二幡然悔悟,然而已经积重难返,拼命学了一年,勉强把成绩拉回了上等,但也绝不能算高(因为我是北大和早大的双学位,大三一年在早大的成绩只能算在早大的学位上,所以北大的GPA在大二结束就定格了T.T)。大三在日本奋发图强,双学位的GPA还不错,加上我申请的是东亚研究日本方向,双学位有些分量,所以最后才能申到满意的结果。不过身边和我一起申请同样方向的同学中,有申到Harvard, Yale, Stanford的,无一不是绩点突破天际的大牛,可见GPA分量之重。我的血泪教训是,提绩点是大事,越早越好,越高越好。

      至于托福和GRE,据说top 30的标配是T105、G325,top 10标配T110、G330。英语大概是我在申请过程中唯一的强项了,因为从小喜欢背文章听新闻,外加看原著小说和英美剧生肉,功底还算扎实。我考GT的经历可能不多有借鉴意义,只能供英语底子本身就好的同学参考。托福并不难,只要做几套题就能找到套路,听力、口语、阅读、写作都是如此,练一练感觉很容易出来,提高也会很快。我大二考着玩,稀里糊涂考了106,大四考前准备了一周(每天一套听力和阅读,考试前晚看了几套口语和写作总结了一下套路),就刷到了自己都被吓一跳的117。可见只要掌握了套路,托福可以突飞猛进。

      GRE是我申请过程中的一大遗憾。大三在日本考着玩,也是连题型都不知道就进了考场,成绩差强人意,想着回国后好好准备再来一次。结果太懒又没有准备,还是裸着考,竟然和第一次分数一样。不想再费事,就凑合着用了。我到现在都很遗憾,应该努力一下刷上330的。很多人问我考GRE的技巧,我觉得只有一个,背单词。GRE确实比托福难,但主要难在单词。现在市面上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课程和书籍,所传授的技巧无非是如何在不认识单词的情况下把答案推理或猜测出来。但试想,如果单词本身就不成问题,那还要技巧做什么呢?所以我的回答往往是,背单词吧少年,不要像我一样,不当回事,最后落得空悲切。

      而英语基础本身不过硬的同学,就只能提早准备了。报班也好,刷题也罢,最好赶在申请季开始前把GT搞定。我曾经亲眼见证了亲爱的室友在其他各方面都非常非常优秀的情况下卡在了英语上,最忙的时候要一边申请、一边考期中、一边N刷GT,焦头烂额非常痛苦。总之,GT和GPA一样,准备越早越好,成绩越高越好。

      2. 热爱是最有力的砝码

      从开始申请到现在,许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要选东亚研究这个冷门又“没前途”的专业。其实在上大学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一直以为会申请MPA,学学经济学学管理。但在早大的一些经历改变了我的规划,我开始认真考虑东亚研究这个方向。申请季刚开始的时候,我是MPA和东亚同时准备的。我仔细研究了众多学校的MPA/MPP项目,竟然没找到一个心动的方向、课程或者课题,看到每个学校的essay题目时也完全没有思路。纠结了很久之后,我决定放弃MPA,专攻东亚研究,结果没想到路一下子就通了起来。不同学校的东亚研究有不同的气质,我按照世毕盟给的选校名单,很快就能在各个学校找到契合的老师和课题。文书的写作也顺利很多。因为脑子里已经有一些相关领域的思考,所以PS的思路不算太费劲,初稿完成以后,世毕盟mentor建议加一个和媒体相关的研究课题,而我刚好有在新华社实习的经历,当初纯粹是因为对新闻媒体感兴趣,没想到日后申请也会有用,于是乐呵呵地写了上去;writing sample是改写了自己在很喜欢的一堂课上的学期论文;essay的时事评论也是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对这个方向怀着满心的喜欢和向往,所以做什么都能“化险为夷”,很多难熬的时候也都能坚持下去。申请是个磨人的过程,能支撑自己义无反顾地“磨”下来的,无非就是这一股“喜欢劲儿”而已。

      3. 时间是最致命的杀器

      小半年的申请给我的最痛彻心扉的领悟,就是不能拖延。因为拖延,两次考GRE都没有准备。也因为拖延,好多次踩着DDL急吼吼地提交申请材料,没能做好万全的准备。在申请季,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能多修改一天,essay可能就变了个样子。在我申请的学校里,几所保底的学校最后都发来了拒信或者wait list,想来也是和准备不充分有关。万幸的是上苍眷顾,第一个收到的是dream school的offer,算是给遗憾满满的申请季画了个不遗憾的结局。

      无论如何,我的这一段征程算是结束了。我收获了满意的学校,也收获了许多以后都会铭记的教训。感谢世毕盟给我的帮助,谢谢世毕盟Mentor老师提供的文书指导和培训师老师的心理安抚。Everyday is a journey, and the journey itself is home.

分享到:
  • 上一篇: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写篇文章 下一篇:“跑”出别样生活
  • 相关 电视剧情 资讯
    精彩图库
    • 爱美
    • 健康
    • 情感
    • 美体
    文章页 右侧底部 300x250 广告
    Copyrights © 2011-2012 豫ICP备10201199号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照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本站,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