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钢轨探伤工作近三十载,经他探伤诊断的钢轨长度达九万五千多公里,可绕地球近两圈半,却从来没有一处钢轨病害能在他的眼皮底下溜走,这是南宁铁路局柳州工务段柳州探伤工区工长韦少权职业生涯中交出的亮丽成绩单,亦是他被称为“钢轨神探”的原因。
铁道线路受列车碾压和冷热变化的影响,常会产生病害,严重时会出现钢轨折断的现象,影响铁路运输安全。为确保铁路安全畅通,需要定期给钢轨进行“体检”。1995年起,韦少权担任柳州工务段柳州探伤工区工长,这个班组就专门负责钢轨病害诊断工作。
打铁还要自身硬。每天上班,韦少权都把《无损检测超声波探伤》等业务书籍带在身上,一有时间就啃书本,钻研业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他总结出“一察、二量、三测、四比”工作法,即通过对钢轨表面的细致观察、眼看尺量的比较、仪器的精度测量、检测数据的对比,提升伤损钢轨的检出率。
“作业标准执行必须钉是钉,铆是铆,实打实,容不得半点疏忽。这是韦少权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知,要把标准化作业变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就必须高标准要求自己,通过自身行动引导职工养成自觉执行作业标准的习惯。
有一次,一名职工在钢轨鱼鳞伤地段进行检查时,没有按要求调节机器的灵敏度,出现多处漏探。韦少权当场对那名职工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要求他校对好机器重新探伤。
“只有线路安全了,我们每天才能放心下班回家。这是韦少权常常告诫工友的一句话。
一次,他带领工友对柳南三场外环线某段线路进行探伤作业。由于那段时间小半径曲线发生伤轨情况比较多,他反复叮嘱工友加强检查,不能放过任何细微隐患。一路上,工友们用检查仪走在前面检查,他则跟在后面,用检查锤小心地敲打轨面,通过钢轨发出的声音和锤子的跳动,判断钢轨是否存在裂纹。一路上,探伤工作十分顺利,检查仪也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但韦少权通过锤子发出的异常声音,坚信那段钢轨肯定有隐患存在。于是,他停下来反复检查,终于发现一条不起眼的裂纹从轨底裂到了轨腰。
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韦少权带领探伤班的业务尖子进行攻关,并组建了“韦少权工作室”。这些年,他先后组织和参与技术攻关项目达16个,多项创新成果获得铁路局奖励。
韦少权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向年轻职工传授探伤经验。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工区涌现出陈发明、兰红日、覃崇阳、韦志金等10名业务尖子,并培养出了“女子探伤班”班长蒙海芳、彭益、周家庆、陈永志等12名工班长,使全段的探伤技术力量不断得到壮大,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