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烧油,不用煤炭,不消耗天然气,也不需要电源,加上氢气,汽车就会奔跑,通信基站就有电源,具有零排放、无噪音的神奇功效——
氢能经济何以在如皋横空出世
一辆微卡物流车在如皋公路上行驶,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不烧汽油、柴油,车上没有电源和天然气,在驾驶室后边仅仅装有74升氢气气罐和5千瓦的氢燃料电池。“这台车专喝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吐出来的是水,源源不断地释放电能,74升氢气可跑150公里。”从4月15日开始测试氢燃料物流整车性能的南通百应能源有限公司工程师吴伟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公司与一汽合作开发的第一台物流微卡,载重2.3吨,开了4个多月,2万多公里,没有一次罢工。后来批量生产的8千瓦氢燃料电池性能提升,装在车上74升氢气一次能跑270公里。”
在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像南通百应能源有限公司这样的氢燃料电池生产企业已经长出3家,还有陆地方舟、吉利(康迪)、金杯汽车、青年亚曼汽车等4家客车、物流车、轿车生产企业与氢能电池相配套,初步形成一个氢能经济产业链,今年是产业化发展的元年,应税销售可达25亿元。
“氢能经济是我们谋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苦苦思索探到的一个宝贝,6年前,当许多人对发展氢能感到遥不可及时,我们就认定氢能是未来取代石油、天然气、煤炭的最佳能源,氢能产业发展不可估量,从美国引进企业和专家来如皋发展,5年涵养出一个崭新的绿色产业。目前,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吉利(康迪)、金杯、陆地方舟、亚曼、赛麟、英田等6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完全具备氢燃料电池规模化生产以及应用的条件和基础。我们着力从氢气制取、储运、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以交通和备用电源为主的示范应用、研发检测平台、碳交易金融平台等方面协调推进,以‘氢经济示范’带动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发展,打造百亿级氢能产业。”如皋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马金华说。
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曾经是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引擎,发展后劲乏力,国家“十二五”规划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敏锐发现不少地方在上马锂电池等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他们决定,争抢新能源跑道,避开同质化竞争,毅然挺进鲜有人敢试的氢能领域。百应团队中的很多人是我国对外开放后第一批留学生,在美国从事氢能电池研究、开发,拥有实验室技术,愿意拿出积蓄回国创业,一次活动上开发区领导接触到该项目,抛出了橄榄枝。百应公司的陈融说,氢燃料电池开发前期投入巨大,能否孵化成为一个产业,有一定的风险,马金华告诉他:“资金不够,我们投;市场风险,我们一起分担。”陈融如遇知音,放弃大城市,南通百应能源有限公司落户如皋。没有落脚的地方,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腾出3000平方米厂房给企业;缺少流动资金,开发区注入2000万产业引导基金;缺少创新型人才,开发区跑高校,对口引进。而陈融,开发区申报了雉水英才创业项目,资助金额50万元;今年南通百应能源有限公司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笼子,资助金额130万元。
“公司创办第一年只能生产1平方厘米的膜电极,而今生产的氢能燃料电池系统已经装配大巴、公交车,不少地方的通信基站也开始使用。”走进南通百应能源有限公司洁净化生产车间,研发工程部项目经理朱海霞指导技术人员安装调试自主研发成功的18台氢燃料电池电堆活化台和9台系统测试台。陈融乐滋滋地告诉记者:“开发区帮助我们引进的人才个个顶用,朱海霞带领20人的研发团队,6个月攻克世界性难题,为企业形成年产18000套10-15Kw氢燃料动力电池系统的规模作出突出贡献。”5年来,南通百应能源有限公司开发出适用于多种领域的氢燃料电池产品,包括电讯备用电源、分布式发电系统、车用电源系统、移动充电系统等产品,已经掌握从膜电极生产、电堆组装、系统集成到整车匹配等全套的核心技术,生产的氢燃料动力电源系统成功应用于青年集团的氢燃料物流车,多款产品获得工信部公告。
去年,百应能源的邻居南通泽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入3亿元,引进巴拉德公司大巴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技术,在如皋建成国产化组装生产线,首批产品在广东佛山投入运行。公司还拥有丹麦丹森电源公司10%的股份,并引进巴拉德和丹森技术,在国内建成备用电源组装生产线。总经理李晓宇告诉记者:“年产500台大巴氢燃料电池生产线和年产5000台氢燃料备用电源生产线,刚刚投产订单来不及生产,每台卖到100多万元的大巴氢燃料电池系统已经交货28台,氢燃料备用电源发往成都、温州等地35台。”
“如皋的氢能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走出了一条国际合作、集成创新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主要产品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发展氢能产业是如皋探索符合长寿之乡特点产业路径的一个缩影,我们将着力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应的共赢,为南通多作贡献!”如皋市委书记陈晓东说。(通讯员李琪 记者殷再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