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亲子Ofmom》 记者:任立雍
在本土实施国际教育,难免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境况。第一摩码教育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陈海涛则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现在的受教育者,真正要面对的是二三十年后的世界,所以教育理念必须要有前瞻性。
着眼于未来,着手在当下
——让IB落地幼儿园开启幼儿绿色教育
(一级)IB教育理念落地第一教育
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很多,但是想要成为真正被认可的IB学校却比较难,因为相关的审核需要较长的过程。首先要具备成为IB候选学校的条件,如符合IB的理念,园长、PYP学教员(教学主管或保教主任)是否经过IB的培训等;而要成为IB正式园,不仅要审核幼儿园的一些规章制度,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孩子们的表现进行审核。老师们的教学过程用一年或几年时间就能够改变,但是孩子们的表现却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想要做真正的IB学校,需要更多的决心和信心。
(二级)开启绿色教育
当提出将绿色地产延伸到幼儿园的绿色教育中时,陈总带领第一教育团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自然的,而自然的就是国际的。
Q:这样决定,当初您的想法是怎样的?
A:我们先界定了,现在我们培养的儿童是为20年之后培养的,而20年之后的社会经济、文化会发展到什么样的形态?通过对过去的总结,20年以后的趋势会更加全球化,未来国家与国家间的界限会越来越弱,所以我们首先把绿色教育定位为国际教育。
(二级)如何体现国际教育
提出国际教育的理念并不算新鲜,但如何体现却很重要。
Q:说起国际教育,拘于形式,着重口号的不在少数。而且在本土想要做真正的国际教育,本身也有很多困难,您当时是如何决策的呢?
A:有外教,说外语,有国外的小朋友,这些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的界定是要有国际化的理念,我们研究了许多国外的教育理论,蒙氏、瑞吉欧、IB,等等。最后我们认为IB理念很系统,而且历史比较长,也获得了国际上的许多认可。我们考察了很多IB国际学校,我们的团队,包括我本人,都参加了IB的培训,最后坚定了做IB理念的决心。
(二级)在幼儿园落地实施的步骤
想要成为正式的IB学校,是需要经过时间考验的。
Q:现在第一教育,IB学校的具体情况是怎么的呢?
A:目前,在中国成为IB正式的学校的有两家,他们是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有的。而我们就希望成为幼儿园领域总最专业的IB幼儿园,现在长沙的一家幼儿园已经是候选IB幼儿园,之后北京和其他地方也会陆续成为候选学校。一般从IB候选学校到正式学校大概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希望缩减这个时间,可以用两年的时间成为正式的IB学校。
(一级)关于IB幼儿园的教育
Q:与传统幼儿园相比,您能介绍一下IB幼儿园的优势吗?
A:幼儿园的教学理念有很多,快发(快乐与发展)、蒙氏、华德福等等,我个人觉得这些理念的根本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所以无法评价哪个好,而我们只是选择了其中一种,就是IB。实际上IB是最难实现的一个教学理念,只有IB才有这么严格的认证过程,而且IB是很难全部实现的一种教学理念。IB也是一个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甚至大学一直贯穿的理念。除了IB,还没有哪个理念能够贯穿这么长的跨度,所以我们说IB是理论根基比较深厚,又有国际教学的这种方式,而且IB确实能够为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我们是觉得它是更适合我们现在孩子的发展的。
IB 并不强调在幼儿园阶段,孩子认识了多少字,而且讲求这个阶段孩子是否有探究、创新的精神。学习是终身的,所以我们并不强调在幼儿阶段让孩子识大量的字,背很多儿歌,这些基础的学习,并不是文明的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奠定基础,而基础便是孩子愿意去探究、学习,知道如何摸索,懂得探究以及有探究精神。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更好地去摸索未知的世界。这也是我们为啥会选择IB作为教学理念的原因。
Q:对于选择IB幼儿园,很多家长都有疑虑,就是IB的理念会不会对以后选择小学时的范围有所影响?
A:我们选择IB理念的时候,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也对国内的幼儿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实现在国家在不断强调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这是咱们的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的一部分。可见IB教育与中国的教育理念并不相悖,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目前,我们可能跟其他传统幼儿园不太一样,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给他们做一些与小学相关的课程。当然如一些在北京的家长,本身就想让孩子去国际学校,就不需要这样额外安排了。面对这些分化,我们也会适当做出一些调整,以便于让我们的教育更“接地气”。
因为我们的国情和体制原因,如人口太多,教育资源相对不够丰富,像我们在北京、长沙、九江等多地都有幼儿园,所以我们有感受,同样的理念在不同的地方,推广难度不一样。这也给我们造成了一定困难,所以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各地不同的需求。
(一级)关于家庭选择幼儿园的建议
Q:陈总,您能给家长们介绍一下国际幼儿园和双语幼儿园的区别吗?
A:抛开我们幼儿园,单说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的不同。国际学校分几种,一种是外国人办的学校,原则上是不能接收中国籍的孩子,只接收外国籍的孩子;另外一种是通过国外认证,由中国人办的,可接收中国籍也可接收外国籍的孩子。双语学校,我觉得是一种过度的形式,可能不会太强调理念,更注重语言方面的东西。国际学校,不光语言,环境、教学理念也都需要国际化。
在我看来,国际、双语都只是一个名字,要严格的划分的话,则要看是否有国际认证,双语学校是没有任何认证的,而国际学校是需要有国际认证的。
Q:关于择园,您会给广大家长一些怎样的建议呢?
A:选择幼儿园,教学理念是一个方面,但我的个人观点是,地位位置很重要,最好就近择园,如果离家太远,路途时间花费太多,对于正在生长的孩子来说,睡眠时间很难保障。因为我们最先要考虑孩子的身体发育所需。所以对幼儿园环境的考察也很重要,包括生活环境,室内环境,室外活动场所,饮食,体育锻炼的时间……
我们在办园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到这些,例如北京雾霾比较重,园址选择是否有新空气进来就是我们考虑的因素之一,包括每个班的人数控制(最多25个),人数与绿植的匹配等等。
(一级)关于素质教育
Q:不管哪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所提倡的。在幼儿园期间,面对3~6岁的儿童,你们更着重于哪几个方面呢?
A:现在都在讲素质教育,但我个人觉得素质教育比较虚,因为没有点可抓,我们的幼儿园有“绿色成长,健康成才”的设想,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现在总结出几个核心:“国际、绿色、关爱、快乐”。
“绿色”不仅仅包括孩子生活学习的环境,还包括他能够自然地生长,就是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自己的想法、兴趣的发挥。
“关爱”,就是让孩子学会爱别人,爱很简单、很小,但也可以很大。我们希望孩子能知道爱护别人,也被别人爱护,再由人及物(动物、环境、地球),延伸出大爱,在将来能够心中有爱,对人有包容、感恩的心。
Q:您作为一位父亲,一位教育者,关于素质教育,能给家长们一些建议吗?
A:作为一位父亲,我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这个阶段能够自然、健康的发展。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给孩子太多干涉,那他自己的想法、创新,或提升自信的方法就会被覆盖掉,而这时候被覆盖掉之后是很难再弥补的。所以在幼儿园阶段,激发出孩子的潜能最重要,幼儿园不应该给孩子特别大的压力,或者用各种指标来衡量孩子。所以我给家长的建议也是在幼儿园阶段,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
有一个研究结果是这样的: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把拼音、汉字都学了,到了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孩子学习起来很轻松,因为他都学过了,所以对他来说很简单。到了二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没有了幼儿园的积淀,学习有所下降,此时孩子的心理落差是很大的,这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自信会有很大影响,所以教育要往长远看。
(一级)关于家园配合
事实上,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幼儿园和家长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受各种因素干扰,使得家园配合度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Q:关于家园配合,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A:家长希望幼儿园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机构,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他们所想的那样。其实我觉得,任何教育都需要专业机构和家长的相互配合,而这些配合,更大的部分是在家庭里面。原因其实很简单,无论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大家上的学校是一样的,但真正到了社会上,每个人的发展都不相同,更多的原因还是能从家庭中找到的。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千万不要把学校的教育作为决定性的教育,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家庭教育。
Q:您认为能够让家庭和幼儿园良好配合的根本是什么?
A:来到幼儿园,孩子要慢慢学会与人相处,而家长,也要学会如何与幼儿园配合,这对家长来说,也是第一次。家长一定要将自己的需求与幼儿园沟通,但沟通的前提是双方要相互理解并信任。家长要相信幼儿园的专业能力,你有什么要求,在信任的基础上和幼儿园进行交流。幼儿园本身是一个比较纯净的地方,我们也希望这里是一个很纯粹,纯真的环境。
Q:为了彼此的信任,我们幼儿园会做哪些努力呢?
A:信任是相互的,作为幼儿园,我们会把一些信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向家长公开,我们现在会把孩子当天从早到晚吃的食品,在放学的时候放到门口,让家长们能够看到、亲自品尝。我们有些幼儿园还通过手机APP,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每个月会向家长开公开课,家长可以过来看。然后我们有微信群,可以随时交流。幼儿园首先要做到敞开,你有了自己的态度,家长也会更加理解。
陈海涛,MBA,第一摩码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教育行业十余年,他勇于创新、以其前瞻性的思想和格局,为教育行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2010年,他创立第一摩码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业内领先的流程与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幼儿园系统化管理。2013年,第一摩码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荣获“新浪教育盛典”年度“最具品牌知名度儿童教育机构”。
2015年,陈海涛获得新浪教育盛典“中国杰出贡献教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