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榆)文昌中学附近一座老院子,门牌号是文中一里12号。那里是我上中学时曾经住过的地方,时隔21年,它仍然在我的记忆深处。 那是座蛮有意境的老院子。四四方方的,房屋都是平房却错落有致,谈不上古香古色,仔细琢磨却也耐人寻味。一间客厅和三个房间与走廊相依而成。隔着一条约2米宽的过道旁是一排整齐的侧房,侧房的尽头有一个几平米的正方形水池,那里是男生们冲凉、女生洗衣服的地方。院子里还种有莲雾、人心果、玫瑰、橘子等植物。最引人注目的是玫瑰,它是种在地上而不是花盆里的,位于院子的中央,常年盛开着玫红色的花朵,络绎不绝;花瓣含着晨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显得分外妖娆。院子里还有一颗很大的莲雾树,一到季节便挂满一树的果儿,红到发黑的时候特甜。院内的树阴下有石桌石凳,我们几个闲暇时在那打打牌、聊聊天是少不了的。尤其是几颗人心果树下的那张吊网,是我们的最爱,到了夜晚往那一躺,树影婆娑,微风月色下,轻轻摇曳,颇有一番风味。 这里住着两位阿婆和我们6个文中学生。其中一个是Lin同学的奶奶。除了高二的Tuo哥和初二的Zhen姐外,Lin浪、Lin道任、Deng文和我是同一年级的。据说这里住过不少往届的学生,他们都考上了很好的大学,我的少玲姐姐当年就是从这里考上北大(1988年海南省文科状元)。到底是这院子的风水好呢还是文中的学生学习本来就很棒呢?嘿嘿,谁知道。 屋主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海口,另外两个一个在澳洲、另一个在日本,他们都是成家后移民去的。除了Tuo哥,我们6人分别住在屋主三个儿子的房间里。我和Zhen姐住一屋,Lin浪和Deng文住一起,Lin道任不记得是不是自己住了。我和Zhen姐住的这间是屋主二儿子和儿媳的房间。至于后来我又如何和屋主成了亲戚关系,那是后话了。从院子到学校有2条路,第一条是从后院小门经过一片胡椒园,再穿过椰子厂,就到了文中的女生宿舍,再往前走就是我们的瓦房教室。第二条路同样是经过胡椒园,再越过文师校园,一过小门就算进到了文中的校园。显然从距离来说第一条路近些。我们白天都走第一条路去上课,路儿虽然偏点,走的人也少,树荫是多多的;上晚修回来我们是走第二条路的,文师校园人多灯多很热闹。 文中的校园面积很大,有1000亩左右。院子旁边的胡椒园都属文中管辖的,每到胡椒成熟时,每周下午的劳动课,各班级劳动委员都会从学校工具房借来箩筐、锄头、畚箕等,好几个班的同学一起除草、摘胡椒。最近院子的后门约几十米处就是胡椒园的边界,在这条小路上有长着一大片儿竹林,别看白天有时会有几个邻居阿婆在竹林下打桥牌,可到了夜晚,尤其是下雨天气,风吹竹叶沙沙做响,也怪让人遐想。这条小路恰恰是我们上晚修回来的必经之路,Tuo哥高年级胆大些儿,晚上是自己回来的。他在高二(6),教室在文中图书馆里面从不和我们一起同路。文中的高中尖子班教室都在图书馆里,那里的学生都是重点培养的。
(摄于1993年) 院子里几个除了我以外,他们和屋主都有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Tuo哥的姐姐是屋主的大媳妇。Tuo哥是我们院子里年级最高的,家住在头苑,他的脾气特好。他生活比较有规律,每次洗澡前都要跳绳200下,高中的学习是紧张的,《半月刊》也是他必不可少的。Zhen姐的姐夫是屋主媳妇的弟弟。她家住火车站上面,也是尖子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不错,尤其是英语。Deng文话不多也不多事,逢人腼腆一笑了事,家里的几个姐姐上学时也在院子里住过,姐姐毕业了,房间轮到他住了。Lin道任是龙楼人,他是3班的学生,他人很聪明,有点小脾气。Lin浪和屋主是姑侄关系。Lin的父母工作在三亚,我家也在三亚,那时候高速公路没有开通,从文昌回三亚一天只有2班车,一班6点半,一班7点半。我们从车站坐车要从早上坐到下午三点多四点才到三亚,我和他都是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所以我们之间的话儿多些。 我们几个低年级的是约好晚修一起回去的,文中那时规定上2节晚修。第一节9点半下,第二节上到10点半。带着手电筒上晚修成了我们几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知那时是胆小还是路本来就僻,尽管我们手里拿着手电筒,月儿黑的时候,穿过竹林时我还是有些害怕的。Lin的奶奶总是在我们下晚修的那个节点,拿着手电筒站在那头等她的孙子,每次我们从这头看到对面有手电筒在晃,就心安了。惊险的时候也是有的,有一次我们经过时,不知什么东西从草丛里窜出,我们吓得一路狂跑,文中学生过去是不用书包的,手里捧着课本和笔盒就上学去了,那次有人的书和文具都掉了,第二天早上才去找回来……后来有专门从院子里拉线出来,在竹子上安了盏电灯,从此情况便好了起来。我们几个都是从学校饭堂打饭回来吃的,通常我们都是搬凳子坐在走廊边上吃,边吃边聊。那时候学校还没有统一的食堂,都是些老师家属置办的私人饭堂。伙食很便宜,2毛钱1份饭,素菜2毛、肉片炒菜3毛,荤菜则是5毛。我那时候每个月生活费是120元。Lin同学不用吃饭堂,有他奶奶做饭给他,祖孙俩在莲雾树下的石凳上吃饭,边吃边说话,老人大多都是问孙子有关学校的事情。有时候偶尔会听见祖孙俩不知因什么事俩人拌嘴起来。Lin的奶奶说:“你不听话,我告诉你爸爸!”Lin说:“你说就说,我不怕!”……当然这种情况是极少的,Lin是家里三代单传。 后来Tuo哥考上了武汉工业大学,Lin同学因病休学去了三亚,我高中住校去了…… Tuo哥毕业后去了安徽,娶了当地的妻子,自己开了科技公司,安家立业在那儿了;Zhen姐毕业后留在广州的医院工作;Deng文在广州当了警察;Lin浪在三亚工作;Lin道任在文昌……大家各奔东西。留给我们只有慢慢的回忆……老院子几年前也拆了,原地而起的是栋几层高、富有现代感的大楼,门牌已改为文中二里4号。每次回去,总觉得不如原来的院子亲切,那种感觉是再也找不回来的。 (仅以此文纪念逝去的人与事,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
Fu哥和Tuo哥
摄于1993年
摄于1992年
能跟充满正能量的人同行,是福分是快乐。尽管现在政府参团工作人员大大减少了,但是有了他们,我是幸运愉快的。处处留心真得学会人品的修行。(张榆)